2017年11月18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开卷广州——悦读经典在唐宁书店举办,活动邀请了著名作家艾云来跟大家分享《九三年》。

艾云讲到:今天先说说什么是经典,我们为什么读经典?经典是即使埋在泥土里很深,很长时间,但是它总能发出光芒。它不会因为秀场和流言而被遮蔽,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
今天下午,我想和大家一起重读雨果的《九三年》,也许是冗长的、琐碎的,其实所有智力的劳动都是艰涩的,但我想,我们要通过挤压,锻造,让板结的灵魂重新发动起来。如果今天下午我能做一点引路,就觉得很开心了。
首先,我谈的是雨果这个人和此书的写作背景;第二部分是谈关于九三年,雨果的立场和要义;第三部分是谈大革命之后,我们所应该理解和分析的历史理性。
我们先说说雨果。 雨果是法国最著名的作家,他把一生的经历,思考和才华都贯穿在这部书里面。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作家,而同时,他从政也不错,他当过议员。雨果是一个纠纠英气的男人,也是一个深沉的仁慈的思考者,同时,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作为的作家。
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93年这个充满急风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这年年初,新生的共和国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九三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着郭文、西穆尔丹、朗德纳克三个主要人物来构思的。雨果为他们安排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分别是两个敌对阵营的首领,却又有着不解之缘。叛军首领朗德纳克是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官郭万的叔祖,而共和军中公安委员会的特派员西穆尔丹却曾经担任过郭文的家庭教师,一直把郭文视为自己的“精神之子”。这样巧妙的构思,不仅加强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深度。
重读《九三年》,我们不是光看这本书,其实谈的是历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恢复理性。我们读《九三年》读的就是对生命的那份珍惜。
读史实明志,也许有人觉得是西方的法国的事,两百多年前的事,但你读了以后,你再睁开眼的时候,你整个样子都变了,因为你经过一些熏陶,你觉得你的心大了。比如说,你了解了法国大革命,你知道了那段历史,其实你的心在变大。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就是你的心变大了以后,你再看人看事都不一样了。
其实我看完《九三年》以后,对文人的浪漫主义思维是保持警惕的。人文关怀是小善,而大善就要从历史最深远的地方说起。
所以,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把一些道貌岸然的东西撕掉,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去看待一个大家都在传说的说辞,因为文字这个东西很神圣,不谨慎的文字会误导别人。
说回《九三年》,一开始象暗流一样,慢慢流,慢慢流,流到后面高潮迭起,狂风巨浪,到最后,每一段都哲学分析。比如朗德纳克救了孩子以后,书里是这么写的:郭文刚才目睹了一个奇迹。在人间发生争斗的同时,天上也发生了争斗。那是善与恶的斗争。一个可怕的心灵刚刚被降服了。由于这个人身上具有一切恶劣的品质,凶狠残暴,行为不端,是非不分,顽固不化,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郭万刚才所看见的才是奇迹。这是人道对人的胜利。人道战胜了不人道。用的是什么方法,什么方式呢?人道怎样降服了一个愤怒的巨人?它用的是什么武器?是什么战争机器?它用的是摇篮。
所以在阅读《九三年》的时候,大家要把冗长的独白耐心地读完。
借这个《九三年》我说说思考,有些人说,不思考我也能活,但是一个不思考的人,就像一滴露水一样,芦苇都能把你击穿,你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你的判断可能都会出错,有可能你捡的是垃圾,扔掉的是珠宝。所以说,不阅读,不思考,它会让人生活得不快乐,就从功利上来,可能是怨气冲天的。
看完《九三年》以后,很自然地会找一系列大革命的书来看,然后联系到当下的现实,我们会更清晰、更理性。这个理性就是做好自己的事,然后尽量去爱,爱弱小的生命,以及和你相关或无关的人。但同时,你的生命又不是枯竭的,你是丰富的,一个枯竭的生命是无法去爱的。

所以,我们的阅读也不是大而无当的,它和我们的生命本身都是有关系的。我觉得读法国,读所有人类的历史都是读我们自己,因为人类精神的财富是没有国别的,人类的心灵也是没有国别的,没有时代的,它们都是共通的。